姓名学渊源及发展史

        姓名学乃渊源于我国诸先贺的哲学思想是我国的国粹

       孔子曰:“名正言顺”虽属一句简单的话,其含意己暗示人之于姓名上的重要性。古代有句名言:“有其名必有其实,名为实之宾也”。在《说文》一书中,训义“名为”“命”名自命也”。在古时,许多学者虽对命理作研究,可惜只是究文字义而未加以发展,更没有与《易经》综合起来而结合成一门专门的学问。后来,各代仕人虽有补充,详加说明,终没有被人重视,而作避端邪说,只是民间流传使用仅作算命之法。以致,此风流传日本,渐渐风行,始正式呈现姓名学的源流。迄十八世纪末,十九世纪初,日本熊崎健翁氏将姓名学作为有系统的整理,并美名称为“圣学”,实为中国姓名学。而研究此学的门生却给予“圣学生”的学号。之后,此风传于新加坡、澳门、台湾、香港、韩国等地,渐传至我国东北逐成今日姓名学。

《姓名学新编》则是我国当代学者方杨,高山处士合编,成为姓名学最为全面的一部专著。

    中国姓氏、姓名的来源及沿革。


    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,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,分成许多部落,各个部落都有各自不同的名称,不同的图腾,以示相互区分,这就是最原始的姓氏来源。


    到夏商时代,我国才有文字,从历史文物发掘看,从有文字出现之时就有关于姓名的记载。最初姓名就是人的一个代号。姓是某人属于某个部落或某个家族的字,名是某人特有的一个代号,姓和名结合在一起,就是姓名。


    关于姓氏的来源,在河北省新乐市伏羲庙有一种传说:伏羲与女娲结婚后,一胎生了一百个孩子,为了相互区别,每个人给一个姓氏,这就是百家姓的来历。


    据考古学者,历史学家考证,远古时代是以祖先部落的图腾为姓氏的。后来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,有的以封地和国名为姓氏,有的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,有的以住地、山名、河名为姓氏,有的是皇帝赐姓,还有的是祖宗写错了字,后代传承下来的……总之中国人的姓氏很复杂。


    据新华社报道,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三万二千个,这其中包括历代属于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汉译姓氏,这二万二千个姓氏随着时代的变迁,大部分已经消失,当代仅剩四千多个姓氏。


   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,姓名从产生到发展,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质。


    夏代起的名字,很多都与通行的天干、地支相关,当时的帝王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起名,如夏代帝王名字太康、少康、孔甲、履癸等。商代帝王起名仍继承夏代的做法,29个帝王都以天干命名。到了周代开始注重文采,大量庄重、新颖的名字出现,如:姬昌、姬发、孔丘、庄周、李耳等名字都齐具特色。

到了春秋战国及秦朝以后,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,姓名更具时代特征,有些人注重对国家的贡献,起名安国、治国、定国等;有些人崇尚武功,起名苏武,夏侯胜等;有些人景仰英雄,起名陈汤、赵尧、项禹等;有些人注重品德操行,起名曹操、庞德等,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人们起名喜欢重复用字和在小名前加“阿”加“之”字,如王羲之等。

 


   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,起名喜欢在取字时只用一个字,如房玄龄,字乔;徐坚,字伦等。有些人喜欢在称呼前加注排行,如王二十补阙,李二十六员外等。到了宋代以后,一直到明、清时期,双字名使用率越来越高;由于文化的日益发达,有些人喜欢引经据典,有些人喜欢从名诗名词中起名。


    到了现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世界经济的通融,起名特色多种多样、五彩缤纷;有些人喜欢有时代特色的名,如抗美、援朝、国庆、跃进、文革等;有些人喜欢从常用典故、诗词中起名,如陈逸飞、楚图南、杭一苇、胡乔木、姬鹏飞等;有些人喜欢具有时尚、新奇的名,如:赵薇、范冰冰、于飞;有些人喜欢取崇尚伟大人物的名,如:张伟东、王向东、叶维东、李东东等;有些人为了自励或为达到某种理想目的,或为警示自己某些言行而起名,如:毛泽东、陈毅、董必武、朱德、徐特立等;有些人喜欢用名字美化自己,或借景物美化起名,如万山红、刘如虹、王如雪、孙芙蓉、白玉兰、张雪梅、何红梅等。

正名聚风水,名字改命运

正名苑,您命名与风水的智囊团